焦作屠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多少钱(焦作pp生物滤池除臭设备多少钱)
学习湖州篇
开门即花园
乡村变景区
焦作不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还有很多不可不看的风景:有山居民宿美学代表“云上的院子”,有太极小镇陈家沟,有“老家莫沟”……开门即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这样的乡村,怀川大地正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风情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太湖古镇景色迷人。
焦作乡村的美丽蝶变,和我市五年大学习分不开。今年6月中旬,我市“学湖州晋江、促高质量发展”专题研修班走进江南,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加速度”。
浙江省湖州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举“两山”旗,走“两山”路,创“两山”业,成为最绿的绿地、最热的热土、最黑的黑马。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记者随研修班在湖州市采访时看到,这里景色秀丽,竹林密布,溪水潺潺,漫步其中,如入仙境。
学湖州,看我市美丽乡村蝶变。
今年7月,记者在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体验了一把坐小火车的感受。该村负责人称,这就是从湖州安吉鲁家村“移植”过来的项目。
环村小火车项目是莫沟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也是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目前,莫沟村已发展成为集美食小吃、宜居宜业、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村庄,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多项荣誉,成为“太行山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0月26日,记者走进“云上的院子”,寻一方庭院,不负好时光。
“南有莫干山,北有云台山”。修武县确立了打造“北方民宿之都”的目标后,坚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截至去年年底,该县共打造乡村特色民宿示范村或项目8个、乡村特色民宿示范点(户)60家,年综合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
焦作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山阳区中星街道李贵作村的老电影院,用光影留住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博爱县寨豁乡探花庄村成片的石头房,让人感受岁月静好;中站区府城街道北朱村、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精雕细琢的古民居,让人感受古香流韵;“太极胜地”陈家沟移步换景,古朴厚重……开门即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正在我市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现实。
打造美丽乡村的路很长,我市从未停止学习之路。
11月2日,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座谈会召开。湖州市安吉县乡村振兴产业促进会会长朱仁斌及专家组成员,从不同角度谈了考察焦作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切身体会,并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开出妙方。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学湖州,让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前景更加美好。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文 吉亚南/图
学习晋江篇
站在平安桥上
感悟晋江精神
今年6月13日至20日,我市在浙江湖州、福建晋江举办“学湖州晋江、促高质量发展”专题研修班。根据工作安排,我有幸参与晋江组采访。
晋江市区一隅。
2016年以来,我市相继举办“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学深杭、促创新”“学成都佛山、促转型发展”“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专题研修班。
焦作从大学习中汲取攻坚精神,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搁置8年之久的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铸就了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
焦作从大学习中磨砺强大勇气,解决了不少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一天时间就抽调14名新提拔县级干部、1325名市直党员干部、7142名县直干部充实到一线,发动全市21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0万余名党员战斗在最前沿,有力阻断了疫情传播。
焦作从大学习中锻造过硬本领,实现了在危机中育新机。面对疫情冲击,焦作抢抓经济秩序恢复,3月底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商超全部复工复产,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这些成绩,让每一位焦作人振奋,更让我感受到了高质量完成这次宣传报道工作的分量和责任。为了从记者的视角感受晋江精神,写出有质量的报道,我先行一步,提前两天来到晋江,到晋江的大街小巷实地走访,了解“晋江经验”的发展密码,感受晋江人的“敢拼善赢”。
6月16日一大早,我和采访组的几位老师到晋江市相关单位对接,了解晋江的发展历程。下午,我们冒着酷暑来到安平桥,聆听这座古老石板桥上的晋江故事。随后的几天,我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稿到深夜,除了完成常规性报道外,还写出了《安平桥上看晋江: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留住城市的根 守护故乡的魂——从五店市传统街区看城市发展建设的“晋江样本”》等一系列有深度的鲜活稿件。
回到焦作,我又梳理思路,完成了《从吃穿日用中的“晋江品牌‘看’晋江经验”》《闽南“华西村”里的幸福经》《工匠精神,“晋”情绽放》《晋江:“小城市”里的大幸福》等一系列“晋江经验”报道。报道刊发不久,一位读者辗转找到我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说,学晋江,不仅领导干部要下力气学,普通市民也要学,晚报的报道角度新颖,贴合普通市民生活,我们能从中感受“晋江精神”,这为我们普通市民学晋江提供了样本。
新时代的故事,需要更加精彩的表达。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创新的视角,讲述焦作好故事,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就是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追求和表达。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智玲/文 杨帆/图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篇
回眸穿黄工程
再现辉煌历程
南水北调总干渠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为北依太行的焦作增添了灵气。
记者杜挺勇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温县段纪念碑处采访。
其实,早在15年前,南水北调与焦作就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相遇。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穿越江河水利工程,从温县赵堡镇陈沟村村西的黄河北岸开始施工。
今年年初,我市拉开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帷幕。特殊时刻,当年穿黄工程沉淀下来的攻坚精神,更值得挖掘与铭记。3月份,我和同事连续多次走近穿黄工程,重新回眸当年的建设之路。
3月11日,我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这里紧邻穿黄工程南岸进水口。
采访,让历史重现。那是2005年9月,施工从陈沟村村西开始。两个直径18米、深76米的竖井在这里开挖,被命名为“穿越号”的巨大盾构机将通过竖井深入地下,从黄河之下打通两条平行隧洞。
2010年6月22日,历时4年9个月,“穿越号”终于到达邙山隧洞出口,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全线贯通。
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第一次在我国水利史上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进行隧洞施工、第一次应用双层衬砌的结构……穿黄隧洞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创了我国的十几项第一。这项工程也因使用了33项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110项国内专利,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几天后,我来到穿黄工程的北岸出水口,经批准后进入到当年穿黄隧洞建设时留下的竖井中。
竖井中,聆听亲历者讲述当年的建设故事,更是惊心动魄。竖井挖到40米深时,因地勘孔封闭问题,渗水大量上涌,建设者冒着极大的危险直接进行水下开挖,最终以5米厚的混凝土堵住了漏水孔洞。2007年6月,竖井顺利完成施工,开始工作的盾构机却因一处止水钢环崩裂,再次遭遇涌水涌沙。如果处理不当,价格高昂的盾构机将“无法生还”。当时,建设部门一名项目经理带头进入竖井高喊:“不要怕,我和大家一起共进退。”大家不顾生命安危,冲锋在前,最终化解了危机。
深入的采访,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穿黄工程中凝结出的那种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的攻坚精神。
随后几日,我回到焦作城区,采访当年开展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集中征迁相关情况,感受到了那种攻坚精神的延续。正是全市上下拿出讲大局、敢担当、不畏艰辛的精神风貌,立下“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昂扬斗志,才让这项规模宏大的国家工程、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圆满完成。
直到现在,采访穿黄工程的一次次震撼还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坚信,虽然时光匆匆,但“穿黄”的精神和故事从未远离,结缘南水北调的焦作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挺勇/文 宋崇飞/图
南水北调水厂建设篇
一渠丹江碧水
流入千家万户
2020年8月23日,随着牧野加压站的投入使用,中站区的居民也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至此,我市南水北调苏蔺水厂、府城水厂实现全域通水。
记者朱颖江(右)在苏蔺水厂采访通水情况。
焦作的供水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因特殊的资源,早在1908年就建成了独立的供水管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供应自来水的城市。
2018年4月28日,随着南水北调配套水厂苏蔺水厂正式通水,我市的用水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怀川大地用上了丹江水。
苏蔺水厂位于西经大道东侧、南水北调2号管理站北侧,设计规模日供水35万立方米,占地11.67公顷,分两期建成。昨日,我再次来到苏蔺水厂,站在高高的看台上,听着汩汩的水流声,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年前。
2017年3月30日,苏蔺水厂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当时,山阳区新城街道苏蔺村的村民也对这个围着蓝色围栏的工地充满好奇: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苏蔺水厂建设的过程中,我多次来到这里采访,为了尽快让焦作市民喝上丹江水,施工单位采取多个施工面同时建设的办法,尽可能缩短建设时间。
当时,这里的建设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一个星期前,施工人员还在地下作业;一个星期后,地面上就看到了建筑物;再过一个星期,原水泵房、折板反应池、平流沉淀池、V形滤池、清水池、吸水井、送水泵房等多个建筑就初见雏形了。“我们的时间是按分钟来计算的,200多名工人轮番上阵,大家真的是争分夺秒。”施工人员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2018年4月28日,市委书记王小平高声宣布:“焦作市南水北调苏蔺水厂通水。”来自全市社会各界的代表共饮丹江水,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苏蔺水厂通水当天,我市中心城区的3.5万户14万余人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苏蔺村的村民也受到福泽,喝上了丹江水,告别了祖辈使用的地下井水。
2018年9月,位于人民路西段的府城水厂(一期)开工建设。2019年7月20日,府城水厂通水,我市南水北调水厂供水范围进一步加大。
两座水厂先后投入使用,提高了居民饮用水品质,确保了城市用水安全,涵养了城市生态。但是,由于中站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域的居民一直没有喝上丹江水。焦作水务公司勇于承担责任,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建设牧野加压站,敷设供水管网。今年8月23日,牧野加压站投入使用,标志着焦作中心城区百万市民全部用上了南水北调水。
中心城区实现南水北调水全面通水,对于我市构建城市供水新格局、更好地造福全市人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颖江/文 宋崇飞/图
大沙河公园建设篇
从洪涝臭水沟
到生态幸福河
10月27日,50余只白天鹅飞临大沙河,在河面上觅食、起舞。这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最好见证。记者记录下了这一幅鱼翔浅底、鸟飞长空的生态画卷。
风景如画的大沙河一景。
2020年,是大沙河生态治理的第三年。三年来,作为报道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的记者,有幸亲历了这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由昔日的洪涝河、臭水沟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蝶变的过程。
历史上的大沙河是啥模样?
在如今的大沙河畔,有一段留住乡愁的特殊景观——“沙河记忆”老河道,来这里看一看就知道了。
大沙河是海河源头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焦作市中站区、博爱县、示范区、修武县,在新乡境内入共产主义渠,然后入卫河,河流全长115公里,在焦作市境内长74公里,城区段长35公里。过去的大沙河,作为焦作市的一条重要行洪河道,水灾多发,环境恶化,污染严重,鱼虾绝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大力推进大沙河生态治理。
如今,随着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大沙河城区核心段已形成10多公里长、宽220米至260米的景观水面。我市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大沙河城区核心段景观带各节点公园。
这里建成焦作最大的人工沙滩——东西长702米、宽20米至60米,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人工沙滩。每到周末,这里人流如织,成为焦作市民的亲子乐园。
这里建成最大的户外体育活动场——建成12个健身园区、体育场地152块,建设有各类球场55个,可满足不同球类爱好者的需求。其中,有“大眼睛”之称的全民健身中心、文体广场是我市健身场所的新名片。
这里建成焦作第一个大型水上游乐项目——大沙河游船码头,我市将打通横跨大沙河的凯旋路,游船码头向西至大沙河迎宾路桥西侧的拦水坝,将形成一个约2公里长、平均水面260米宽的水上运动区域。
随着各节点公园的建成开放,大沙河城区核心段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打卡地”,也成为我市迎接八方宾朋的“城市会客厅”——2019年以来,大沙河迎来一个接一个的外地市考察团。
如今的大沙河不仅是风景优美、游人如织的幸福河、景观河,更是一条生态河。
今年2月份,共有三批142只白天鹅“做客”大沙河。其实,白天鹅只是“做客”大沙河众多鸟类中的一种。如今,大沙河水面上天鹅飞舞、白鹭翩飞、赤麻鸭成群结队,已逐渐成了市民习以为常的景象。我市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在这里监测到的各种鸟类有73种。
未来,大沙河将更美。今年夏天,我市启动大沙河生态治理35公里艺术提升及两道四路九节点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绿化层次、配套设施、文化氛围、管理运营水平等,将其打造成焦作新名片、新地标。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文 宋崇飞/图
南水北调绿化带建设篇
昔日“城市伤疤”
如今“绿色长廊”
一条高出地面数米的人工“天河”,贯穿焦作城区东西。“天河”两岸,10公里长、100米宽的绿化带,成为焦作市民家门口的一个大型带状公园。
天河公园风景一角。
作为报道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工程的记者,3年来,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城市记忆。
南水北调总干渠征迁、通水后,由于种种原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工程一直难以推进,一搁置就长达8年。总干渠两侧多为破旧的民房,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环境脏乱差。站在高处看,这片地处新老城区接合部的城中村,犹如城市的一道伤疤。
面对长期搁置、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不回避、不推脱,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提出了“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工作要求,于2017年年初启动了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工作。
至2017年7月9日,我市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4008户、1.8万人、176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创造了焦作城建史上的奇迹。
2017年年底,我市在西起丰收路、东至中原路,长约10公里的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总干渠两侧,启动了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工程。
3年过去了,昔日的“城市伤疤”已成“绿色长廊”。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已建成开放“水袖流云”“枫林晚秋”“玉花承泽”“锦绣四季月季园”“踏雪寻梅”“丹水善流”等10多个节点公园。
我市深入挖掘工程本身、移民、生态保护背后的故事,展示好南水北调文化和南水北调焦作精神,发掘好、保护好、宣传好文化遗存,讲好南水北调焦作故事。除了营造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外,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各节点公园内还修建了征迁村遗址景观、复建古建筑、保护征迁遗留古树等,以留住乡愁。
天河南路、天河北路是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自2018年6月份开工至今,10多个区段具备通车条件。目前,该工程仍在紧张施工中。
该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快沿路两侧的城市化进程,对促进焦作市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我市在城市东部建设南水北调第一楼,展现焦作地方的人文史,打造焦作历史文化新高地。如今,该工程仍在火热建设中。
近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对我市作出正式批复,同意我市设立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目前,该馆主体建设已基本完工。预计2021年5月具备开馆条件。届时,该分馆将成为集方志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普馆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型展馆,也将是我市文旅新名片。
未来,一座“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天河公园将承载焦作人更多、更美好的城市记忆。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文 宋崇飞/图
郑焦铁路太焦铁路建设篇
高铁跨越怀川
焦作日新月异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焦作人,这座美丽的小城有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记忆深刻的,无疑是家乡铁路的变化。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的我早已习惯那哐当哐当的声音,儿时每年过年乘火车去外地探亲的经历,更是让我喜欢上了火车这个“大玩具”。长大后,高考考入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因热爱记者这一行当了一名记者,所负责的线口仍与铁路有关。可以说,从小到大铁路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者李锴(左)正在采访郑焦铁路情况。
从慢悠悠的绿皮车到贴地飞行的高铁动车组,我有幸作为见证者,目睹了家乡铁路的巨大改变。回想2007年刚参加工作时,外出乘火车还是绿皮车。那时我就盼望着,家乡何时能通高铁,这个梦并没有让我等太久。
2009年12月29日郑焦铁路动工,这是一条连接郑州与焦作的城际铁路,是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的组成部分。从那时起,我便一直关注郑焦铁路的建设,期待开通运营的那一天。
开工、铺轨、接触网通电、联调联试……郑焦铁路的每一项建设,现在想起来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2015年5月21日,我有幸成为郑焦铁路首批试乘者。那次采访我格外细致,不仅关心运行时速和时长,就连座位如何调整、卫生间有什么不同都详细记录,我想要全方位、多角度向读者展现即将在郑焦铁路奔跑的“大白”有何与众不同。
2015年6月26日,郑焦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天起,焦作铁路昂首迈入“动车时代”,家乡人民翘首以盼的高铁梦终成现实。从那以后,焦作铁路驶上发展的快车道。2016年1月,焦作至北京西的高铁开通;同年10月,焦作至上海虹桥有了直达高铁;2019年1月,焦作至深圳北的直达高铁开通。这不仅让有着百年历史的焦作铁路焕发了新活力,同时也让家乡人感受到了高铁速度。
高铁跨越怀川,铁路引领未来,焦作铁路一直在前行。随着2016年10月21日,河南“米”字形高铁网西北方向的那一“点”太焦铁路(河南段)正式开建,我内心无比激动,因为这意味着高铁筑梦的新焦作正在跨入铁路发展的“新纪元”。
同期待郑焦铁路一样,每一次太焦铁路的重大难点、节点的顺利完成,都让家乡人民倍感振奋。如今,新建太焦铁路郑州局管段已于9月26日正式开始联调联试动态检测,这标志着该铁路进入开通运营倒计时。届时,太焦铁路将与郑焦铁路贯通,形成呼和浩特至大同至太原至郑州快速客运通道,郑州到太原将步入两小时交通圈。
站在建成的太焦铁路线上,回顾家乡从绿皮车到高铁动车组的发展,亲历焦作铁路一个又一个跨越,我不禁感叹焦作铁路发展历程,不仅让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安全、高效,也体现出家乡发展的进步和变迁。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进铁路“追风”时代的家乡,未来可期。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锴/文 宋崇飞/图
黄河大桥建设篇
一桥飞架南北
助力经济腾飞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记者(左三)正在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施工现场采访。
曾经,滔滔的黄河水灌溉焦作广袤土地的同时,也给我市人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想要到郑州等黄河对岸的城市去,“绕行”“耗时”成为出行的标签。
如今,一座座黄河大桥横跨波涛之上,犹如一条条腾飞的巨龙,让天堑变通途,既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福祉,也为城市的融合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记者,近10年间我有幸走进焦作境内一座座黄河大桥的施工现场,见证了它们的腾飞。
2013年9月,桃花峪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该桥是我市第一座跨越黄河天堑的高速公路黄河大桥,也是我市第二座黄河公路大桥。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使焦作与郑州之间高速公路的行车距离缩短近30公里,不仅提高了运输能力,还将南太行山风景区、云台山风景区、郑州黄河风景区、桃花峪风景区、嵩山、尧山及伏牛山风景区连接成生态旅游网,成为中原腹地至豫西北地区的一条快速旅游通道、豫晋能源交流纽带,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2019年12月,国道234焦荥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该桥是我省“十三五”期间启动的八座干线公路黄河大桥项目之一,是我省第一批PPP交通项目,也是我市十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和2017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焦荥黄河大桥通车后,我曾跟随市民任先生体验了这座大桥带来的便捷。从焦作境内收费口出发,短短10分钟就能到达荥阳市境内。
我了解到,该大桥还分别与原焦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连接,在交通运输方面同时担负着过境交通和城市出入交通流等重要任务,减轻了我市南部交通压力,把我市打造成豫西北、晋东南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现如今,国道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项目工地施工现场建设正酣,一片繁忙的景象。该项目起于孟州市里村东侧,北接在建的省道237沁阳捏掌东至孟州里村段改建工程,向南经孟州市东南部,跨过黄河后,在偃师市张窑东设互通式立交接连霍高速公路至终点,全长18.2公里,估算总投资23.62亿元,预计2021年下半年建成通车。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国道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将直接打通国道207断头路,从我市的孟州市到洛阳市仅需20分钟。该大桥的建成通车也将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公路网,充分发挥路网整体效益,强化中原地区交通枢纽地位,为“中原城市群”建设、郑焦深度融合和郑焦洛协同发展提供交通动力。
城市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为市民带来的是一条条致富路,并且还在不断建设中。据了解,我市还有詹店黄河大桥、东海大道南延黄河大桥和省道236(焦温快速通道南延)黄河大桥三座黄河大桥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这些大桥将接郑州市沿黄快速通道,实现郑焦融合“加速度”。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珂/文 刘金元/图
城市建设篇
城市美丽蝶变
百姓幸福生活
用脚步丈量城市发展足迹,用笔墨、镜头记录怀川蝶变。
晚报记者杨景鹏(左)在解放区焦南街道平光社区北塔楼采访。
作为一名记者,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逐梦路上,见证和感受着这座城市不断提升的“颜值”和散发的魅力,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时节已进立冬,怀川大地仍是五彩斑斓、秋意正浓的盛景。
赏秋何须远行?每到周末,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大沙河两岸,市月季公园等成为广大市民娱乐休闲、健身愉悦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8月14日,我市组织教师、模范居民议事会成员、热心群众等100余人的“市民观察团”走进大沙河两岸、苏蔺体育公园、天河公园。“市民观察团”成员一边欣赏着大沙河银杏长廊的美景,一边在观光车上高歌《我和我的祖国》;在赞叹苏蔺体育公园的建设速度和独特美景、文化的同时,他们又情不自禁地载歌载舞……“这两年焦作日新月异,仿佛开启了‘美颜模式’……”采访时,一位“市民观察团”成员连连赞叹我市城市建设的惊艳巨变。
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了城市“颜值”。近几年,我市着眼城市扩容提质,在中心城区推进城建三年改造提升行动,实施城建十大基础设施项目,焦作火车站南广场(南站房)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中原路全线贯通,南水北调两个配套水厂全部通水,东海大道、棚户区改造、南水北调纪念馆和第一楼等项目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城区段和大沙河9个节点公园建成开放。
坚持以绿荫城。市区已新建游园绿地22个,累计完成森林抚育1.3万余公顷,新增绿地面积52.3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5.7%、绿化覆盖率41%;利用城市“零碎地”在市区内建设40个“口袋公园”,在老旧小区建设16个“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休闲空间的幸福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老旧小区的居民不再为基础设施老化,生活环境脏、乱、差而烦恼。两年来,总投资15.08亿元,涉及90054户的85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加速推进。通过持续开展“支部联支部、党员进社区”“市直单位帮扶老旧楼院”等活动,许多老旧小区、楼院实现美丽蝶变,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
文明交通的建设畅通了城市脉络,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最美风景;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我市目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6万户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城区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收容流浪犬只、规范养犬行为以及公勺、公筷等一场场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更丰富着城市文明内涵,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显示,焦作城市宜居指数和获得感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前四。“精致”“品质”已经成为焦作的新亮点、新名片。
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幸福,作为记者,真心为家乡蝶变点赞。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景鹏/文 王梦梦/图
疫情防控篇
记录同心抗疫
感受城市温度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377万焦作儿女攻坚克难、英勇担当的奉献精神,再次被全面焕发出来:3万余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向而行,昼夜奋战抗疫一线;16名援鄂医疗队员临危受命,驰援武汉;11万名党员和60万名群众携手并肩,坚守一线,守护全市人民安康……
记者王冰(左二)在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我市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
他们是无畏的战士,用实际行动,刷新了焦作这座爱心城市的文明标尺,提升了焦作这座爱心城市的暖心温度。
此时此刻,我们回忆共同经历过的一幕幕:
“焦作加油!武汉加油!我们来了!”2月2日12时许,市政大厦门前广场,我市首支驰援武汉应急医疗队的14名医疗队员紧急集结,他们带着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殷切嘱托和期望前往武汉。不久,2名疾控消杀队员跟进前往武汉驰援。
记者通过前方连线,先后采写了《面对死神,我们直面而上,何惧辛苦》《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们彼此道珍重》等一篇篇报道,见证了医护人员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不惜一切奋斗在一线。
谁都知道,离病毒近一步,危险就增加一分。
2月3日,经过13天的精心治疗,我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贺某某治愈出院。当他走出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楼时,医护人员为其送上了鲜花和祝福。2月11日,又有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在接受采访时,这些患者内心对社会、医院充满着感激,是医护人员用“温暖”和“光亮”治愈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这分感动让人动容。
有多少感动,就在一瞬间。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在全市各社区疫情防控点,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5100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筑牢了全市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一名“90后”,解放区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团支部书记岳然有三个“最难忘”。
第一个是,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用2天时间排查了7000余人,把辖区内湖北返乡人员全部排查到位。
第二个是,从武汉回焦作的一名大学生在隔离结束时,发来短信主动要求加入抗击疫情志愿者队伍。
第三个是,在疫情面前,辖区居民没有退缩,有些居民主动承担卡点值班任务,还有一位老中医免费为大家熬制中药。
至今,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看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依然无法忘记那一个个披星戴月坚守在万家灯火后的身影,依然会为那些隔空的拥抱、无声的告别而感动落泪。
这就是焦作,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温度的城市。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冰/文 宋崇飞/图
编辑:郑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