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生物滤池设备多少钱一次

#奋斗路上的好心人#

问“龙”常朴子

千秋:常老师,大家都知道,你的书法被称作龙体,你画的瓢画被称作龙图,这与你所研究的龙文化有没有关系?另外,我想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对龙文化产生研究兴趣的?

常朴子:当然有关系了,艺术作品的内涵就是文化。

对龙文化上升到研究的层面,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我正在创作瓢画,发现民间的社火脸谱中有龙的脸谱。为了创作出更多的龙的瓢画,我便开始了对龙这种东西的关注和研究。说到兴趣,那就早了。我八爷是民国时期浙江省人事厅厅长。此人留过洋,毕业于黄埔军校,解放后被遣回老家务农。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老人对我说:“娃,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现在不要文化,不等于将来不要文化;当社会需要文化的时候,你娃却没文化,那时候你能干啥?”我说:“种地,干苦力。”八爷说:“那时候的苦力活也不好找,社会进入机械化、电器化时代了,连种地都不要人了。”这话他对村里许多孩子都说过,只有我记住了他的话。有一次,他又对我说:“娃,这一辈子只要你能解答‘龙’是什么,‘凤’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就算你娃有本事,没有白活。”我查了辞书,辞书上说龙是神兽,说凤是神鸟。说龙是神兽,龙就不是兽了,说凤是神鸟,凤就不是鸟了。我知道,我八爷是引导我学习文化哩。可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龙凤为何物的问题了。

千秋:一般人认为,龙是一种图腾,是根本不存在的物种,你怎么看待这种见解?

常朴子:一般人怎么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拥有这种图腾。作为学者,所要探讨揭示的是这种图腾背面的东西。我认为龙既有图腾的形象,又有它的生物形象,二者浑然一体,就像人体的前后左右一样。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认识古人对龙的描述。

《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种说法让我们不知所然,若把龙看作是大的有鳞甲的动物,这个动物有些像鳄鱼。

《瑞应图》说:“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黑金千岁生黑龙。”又说:“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

这里所谓的龙,即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黄色为中,青色为东,红色为南,白色为西,黑色为北;亦即黄色为土,青色为木,红色为火,白色为金,黑色为水。古人把龙看作是五方神灵,即中央之神谓之黄龙,东方之神谓之青龙,南方之神谓之赤龙,西方之神谓之白龙,北方之神谓之黑龙;亦即黄龙为土神,青龙为木神,赤龙为火神,白龙为金神,黑龙为水神。“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这段话似乎又在形容鳄鱼的生活习性,能巨,是鳄鱼登岸,可见全貌;能细,是鳄鱼入水,尽露头背;能幽,是鳄鱼隐入水中,无所可见;能明,是鳄鱼露出水面,视而可逮;乍存,乍亡,忽然可见,忽然消失。“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这似乎又是对鳄鱼的形容,鳄鱼的主要食物是来水边饮水的禽兽,猪马牛羊,狗狐猿鹿,甚至连老虎豹子也不例外,都在它的食谱之中。

《瑞应图》又说:“黄龙不众行,不群处,必待风雨而游乎青气之中,游乎天外之野,出入应命,以时上下,有圣则见,无圣则处。” 这里所谓的黄龙,指的是土色,即天上的黄云。古人认为黄云霞色为地气所化。

《周易·乾卦》说:“见龙在田,吉。”

《周易·坤卦》说:“战于野,其色玄黄。” 以上两条说的是龙为一种真实的事物,至于是什么,我们无法说明。

古书对龙的记载很多,以上所列作为代表,基本可以反映龙的面目。通过多年的研究考证,我已基本理出了“龙”的来龙去脉。我认为龙有四种,一是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把握,即龙是神圣之物,如风、云、雷、电,金、木、水、火、土五方之神等;二是远古人类对具有超能力的古帝王的称谓,如伏羲、女娲被称作龙;三是鳄鱼、等动物的名称;四是远古用鳄鱼皮和蟒蛇皮刨制出盔甲龙衣的人,以及穿着这种盔甲的将士。

千秋:为了和你进行这次关于龙的对话,我查阅了许多关于龙研究的资料,基本上可以理出“图腾合并说”、“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记说”、“外邦传入说”这样几种说法。“图腾合并说”是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图腾文化,只是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中的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成的一种综合实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认为,龙的原形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成为超部落、超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天象树神说”是以何新为代表的一种观点。何新认为,龙的真象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旋卷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接近生物界中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古人看到了与龙相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认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们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人幻想成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胡昌健认为:“龙的原形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蜇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伊荣方的看法更为别致,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对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的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的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相似。”恐龙遗记说是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人的主张。他们认为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先民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四颈、长尾、类蛇、牛、虎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不见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从古到今,很多学者怀疑龙的真实性,也假定龙的真象实际上是云。它是古人眼中的鳄类、蝾螈类以及蜥蜴类动物的共名。“外邦传入说”: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的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入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如果你对龙的研究还局限于上述的几种观点,那么我们的对话也就没有意义了。 常朴子:我从来就不干傻事,别人已得出答案的问题我还在重复研究是我作学问的大忌。我并不反对上述的观点,但我却有令人深信不疑的另一种观点。你上面的几种观点,我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

千秋:什么字?

常朴子:“能”字。 “能”字原为“龙”字的变写。

“能”是传说中的神兽,这种神兽就是龙。“能”有六种涵义:1是本领;2是能量;3是有才干的;4是能够;5是可能,会;6是应该。远古人类把自己不可知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电,春、夏、秋、冬等都用“能”字概念来替代。这一象征指示包涵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生命的自然活动。“能”字可以替征自然的能量和本领,也可以替征人类的才能和技术。所以,古人把具有超凡才能的人称作龙。最早被称作龙的人是伏羲和女娲。伏羲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酋长,即太昊氏,风性。相传他画的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女娲是远古的帝王,伏羲之妻,传说她练五色石补天,捏泥造人。

千秋:“龙”和“能”都是神兽,也可以说是一种神奇的动物,那么这种动物的生物原型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要用这种动物的形象象征事物和形成民族的伟大图腾呢?

常朴子:这正是我今天要回答的问题。

龙的生物原型是鳄鱼。鳄鱼的别名叫蛟和鼍。这一观点是著名学者何新研究得出的,我同意这一观点。著名人类文化学者王大有也持这种观点。

《说文解字》说:“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

此说蛟是龙属,当池塘里的鱼有3600条时,蛟则为鱼的首领,率鱼而飞游。鳄鱼游时,常有鱼群伴随于身旁。这是鱼类自我保护的行为,以群集的形式使鳄鱼无法确定攻击的目标。

《山海经》说:“蛟,似龙蛇,四脚,而头小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蛋)如一,二斤瓮。能吞人。”又说:“过杌之山,浪水出焉。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蛟尾。”

这里说的蛟,象龙和蛇,四脚,象鱼而又有蛇性。而且能吞人。“虎蛟”其实就是指可以蚕食老虎的蛟。

《始兴记》说:“云水源有汤泉。下流多蛟。害历。济者遇之,必哭而没。” 这里说汤泉下游有许多蛟龙,让人十分可怕,下游的人若碰见了,必然会在哭叫声中被蛟吞没。

《槔雅》说:“蛟能交尾束物,故谓之蛟。” 这里说蛟龙之所以称作蛟,是因为它可以转动尾巴束物。这正是鳄鱼吞食大型动物的样子。

《述异记》说:“蛟乃龙属,其眉交生,故谓之蛟,有鳞曰蛟龙。”

蛟眉交生,“交”是“角”之误。鳄鱼眉上有角。“有鳞曰蛟龙”。看来,蛟有长鳞甲的种类,很像鳄鱼,而不长鳞甲的动物是蜥蜴。有许多地方把四脚蛇叫作地龙子。

《广州记》说:“蛟,长丈余,似蛇而有四足。形广如盾。小头细颈有白婴,胸前赭色,背上有斑,肋条边若锦尾,有肉环。大者数围。其卵子亦大。能率鱼而飞,得鳌可免。”

蛟有一丈多长,最大的用胳膊去量有数抱之长,像蛇有四脚,体形大而坚如盾牌,这些描述都和鳄鱼相似。

《拾遗录》说:“汉昭帝钓于渭水,得白蛟若蛇。无鳞甲,头有软角,牙出唇外,命大宫作,食其美。骨青而肉紫。”

此记十分重要,说明古代渭河流域就存在着蛟(鳄鱼)。

《淮南子·秦族》说:“蛟龙寝于渊而卵剖于陵。高诱说:蛟龙,鳖属也。孔陵而伏渊,其卵自孵。”

鳄鱼是水陆两栖动物,既可潜于水中,又可行于陆地,在丘陵上作窝孵卵,其卵为自然孵化。

根据以上材料,何新先生推断,所谓的蛟龙就是蛟鳄。

我国现存的鳄鱼是扬子鳄,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下我引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扬子鳄》来说明。

“鼍,学名扬子鳄,现仍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中国特有的珍奇动物之一,与湾鳄同属鳄目,但在分类上异种,属鼍科。在典籍与民俗中,鼍有很多别名。称鱓鳣(讹作鳝)、 鮀龙、土龙、龙子、蛇鱼、江猪、猪龙或猪波龙等。鼍一般身长一至二米,最长可达三米。体呈暗褐色,上有黄斑。喜生于近水沙地或丘陵,掘穴极深。但也可栖息于陆地上的山陵丛林中。”根据安徽地方推断,它是既生于山陵又栖于河川的动物。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一种两栖类爬行动物,它却非常善于爬树。

扬子鳄属于中小型鳄类,形似大型蜥蜴,一般体长约一百五十厘米,最大的近二百厘米,初孵幼鳄约十八至二十厘米。身体可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吻短而扁平,长略大于宽,吻背中部略凹进而两端稍突出,上有许多纹饰,末端有外鼻口一对,高出吻端周围环以肌肉,外面的皮肤连同几块小鳞片均可以活动,当鳄鱼潜入水中,后弥合,将外鼻关闭。口大,两颌有槽生锥形齿,新旧齿终生替换,新生齿在旧齿基础上垂直长出,间或可见内侧长出。头顶略高,下眼睑表面粗糙,有许多颗粒状突起,并有一透明能前后关闭的瞬膜,潜水时,瞬膜迅速由后眼向前关闭,以保护眼球,夜间在光的照射下,鳄眼有如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相距数百米亦清晰可见。

成体暗灰色,有些个体间有不明显的淡色横带的头部是浅色斑,腹面米黄色,但杂有深灰或浅灰色斑,老年个体色变浅,幼体深灰色,头部,体背和尾部均有黄色横带。

以上所谓的龙,包括鳄鱼,都不是真正的龙,真正的龙不仅与鳄鱼、蟒蛇有关,而且还和人有关。鳄鱼、蟒蛇被称作龙,也只是真正的龙的代名词。

下面,我说真正的龙。

“龍”字是一个象形字,“龍”字左边是“立”和“肉”的上下组合,右边是一个直立起来的动物造型。这一形象告诉我们“立肉为龍”。那么,龙就是直立行走的动物,这动物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人类。

千秋:似乎,你一语道破了龙的天机,细想不无道理。但是,这一结论要有证据,单一“龍”字结构形态上来说,似乎有巧合的成份,说服力欠佳。

常朴子:古书给我们的信息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便是龙的出处。

伏羲是我们的祖先,把他描绘成人面兽身,且生鳞甲的怪物,这违背了生物的生态原则。但我认为,“伏羲鳞身”却是事实。那就是伏羲用鳄鱼皮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件盔甲(龙衣、龙甲)。盔甲是狩猎和战争的,保护生命减少伤亡的必然工具。这是一种恩惠于民族的创造。与此同时,女娲也制造出了另一种龙衣,以蟒蛇皮为材料的盔甲(筒裙),所以古书上说她是蛇身。古人把伏羲和女娲称作龙,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创造出了龙衣。鳄鱼皮,蟒蛇皮作成衣裳并穿在古帝王的身上的时候,这真正的龙便诞生了。

千秋:这一证据很有说服力,是否还有别的证据?

常朴子:当然有。

《淮南子》说:“雷泽有神,龙首人身,鼓其复而熙。”

雷泽神即雷泽氏(巫师)。“龙首人身”,即雷泽氏戴鳄鱼头,鼓其肚皮而舞蹈。这可能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祈雨活动。

这一记载证明原始人有捕杀鳄鱼的习俗,有可能因制作“龙衣”(盔甲)而大量捕杀。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注说:“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氐人国的服装,可能类似我们现代的长筒裙,是用蟒蛇皮缝制而成。氐人国,即神凤氏族的一个分支。“在建木以西”,建木指神凤氏族在凤州一带建的木制房屋,类似于安棚或吊脚楼式的房屋,建木以西,即凤县以西。

《庄子·列御寇》说:“朱萍漫学屠龙于支离,弹千金家产,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朱萍漫拜支离为老师。学习杀龙的技术,三年花尽了千金家资,本事学成了,却没有人请他杀龙。显然,支离是用朱氏的钱,于街市上买龙让朱氏学屠,既然屠龙是一门技术,为何学成无用武之地呢?因为,支离教朱氏杀的这龙是人,是从战场上降获的俘虏。古代把将士称作龙。屠龙就是杀人。为何而杀人?那时的人可能用人皮制作某种用品。没有了战争,自然没有了俘虏,屠龙杀人的手艺自然没有了用处。奴隶也是生产力,屠龙是对生产力的破坏。

千秋:龙是战俘,屠龙就是杀人。这一解释很有道理。

常朴子:下面我们接着再找龙是人的证据。

《周易·乾卦》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又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又说:“亢龙有悔。”又说:“见群龙无首,吉。”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龙指的是士兵,士兵在田野里劳作,当然是吉祥的事情,因为此时此刻已没有战争。“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天,或者是首领。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天,即屋顶,将士们在房上工作。

“亢龙有悔”,违背正确的原则必然会有灾难。

“群龙无首”,士兵们在一起戏弄,没有头领,那自然是吉祥不过的事情了。

《周易·坤卦》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指两军交战;二是暴风雨导致洪水泛滥,我倾向于前者。

千秋:关于龙是人的问题,你已列举了诸多的例证说服了我。我已相信了你的观点。我的问题是这种真龙与你生活的凤县有什么关系?听说你写过一本叫作《凤皇之都》的书,在那部书中,就涉及了关于龙文化的研究。

常朴子:那关系可大啦。因为那被称作真龙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远古的凤县,他们是伏羲和女娲。

我在《凤皇之都》里说过:凤县是神凤氏族的立都之地。这一族团以女性为王,总族长被称作凤皇,亦女皇、女娲。这一氏族提倡偶婚,也就我们现在说的对对婚。不过,不是嫁女,而是招男。男人和女人结婚后,必须从于妻子生活在女方家里,如同现在的上门女婿。

传说:女娲是凤皇的女儿,十六岁招伏羲为夫。伏羲是天水秦安一带河图氏族的人。他有可能在和女娲结婚后创造出了鳄鱼皮盔甲,或者他先前就会制作这种“龙衣”,是他把这门技术带到了凤县,在他的启发下,女娲用蟒蛇皮制出了属于女性穿的盔甲(筒裙)。

千秋:“你说伏羲为龙,是他用鳄鱼皮制出了盔甲;女娲为龙,是她用蟒蛇皮制出了盔甲,可这两种动物在秦岭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你如何解释?”

常朴子:七八千年以前,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四五米。那时秦岭以北的气候类似现在的江南。

在秦以前,中国北方的住房大都是杆栏式的巢居结构,类似于南方的吊脚楼,由于气候逐渐变冷,才有了今天的台基式的宫殿结构。

凤县山区民居,就是由杆栏式巢居演变而来的。神凤氏族是从洛河流域迁入此地的,带入凤县的棚居依然存在。先秦时修的栈道也就是在巢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北方现在没有鳄鱼和蟒蛇,并不仅是因为气候变冷,而是由于长期的大量捕杀。如果说一个数十万人的大族团。和一个庞大的古国,都用这两种动物皮制作衣裳,那需要多少这样的动物?所以,我认为北方的鳄鱼的灭绝,应归于远古时代人类的大捕杀。

《拾遗录》中说,汉昭帝垂钓渭水,钓了一条蛟龙,而且命大官作,食其美味。这说明,到了汉代,鳄鱼还没有在秦岭以北完全灭绝,只不过十分罕见而已,要不然也不会被记载在书里。

凤县现在仍有许多蛇类,也有娃娃鱼,为何就没有鳄鱼和蟒蛇呢?如果不是因制“龙衣”的大量捕杀,鳄鱼和蟒蛇自然会在气候变化中,进化出个体的适应性。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龙”这种人性化的产物,没有中华民族的图腾,那么北方的鳄鱼和蟒蛇也许不会消失。

千秋:“如果这样说,凤县就不仅是凤县文化的发祥地,而且还是龙文化的发祥地。”

常朴子:当然。

龙是远古时代的圣哲英雄。当伏羲和女娲制作出了这种衣裳,随后这种衣裳便成了战士的盔甲,成了军服,所以古人把士兵也称作龙。这种盔甲龙衣到了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社会,又演变成了帝王的龙袍。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也是在说他是伏羲、女娲的后代,是天的儿子,像他的祖先那样伟大英明,可以代天立言,可以代地立言,可以代人立言。

我们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其实就是说我们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

伏羲和女娲创制了鳄鱼皮和蟒蛇皮龙衣,因而产生出了龙的这种独立的形象。女娲生于凤县,伏羲在此生活,凤县当然是龙凤文化的发祥地。

千秋:你这一发现证明了凤县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听说凤县的旅游搞的不错,是不是打的就是这种龙的故里,凤之家乡的这种文化的旗号?

常朴子:不是。

凤县搞旅游,始终打的都是羌文化的旗号。羌族是远古神凤氏族的一个支脉,从凤县向西南迁徙,移至四川汶川一带。藏族也是神凤氏族的一个支脉,从凤县向西南迁徙,移至川西西藏一带。在远古时代,凤县境内至少有五个神凤部落,他们沿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围绕着中央神凤总族而治。在岁月的变迁中,这些氏族陆续分支迁向南方和西南,又由西南和南方迁至全国各地,衍生出了众多的少数民族。解放前,这里仍然有羌族人生活。

千秋:为什么凤县不选择更具有民族特征的龙凤文化作为自己的地域文化呢?难道你并没有把你的研究成果报告给政府?

常朴子:报了。这个课题是当时凤县县委书记袁录怀给我下的任务。我研究完了,他却调离了凤县。我把《凤皇之都》书稿送到了县宣传部,送给了县文化局,可领导太忙了,忙着为凤县人服务,怕没有时间看我的书,自然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凤县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凤县有如此伟大的文化。你去凤县问伏羲和女娲是谁,大多数人说不知道,你去凤县问谁是常朴子,同样大多数人不知道常朴子是谁。似乎,伏羲、女娲、常朴子与凤县无关!

千秋:那我只能说一个词了。常朴子:什么词?

千秋:悲哀!

中国原式物理学家常朴子探索

%title插图%num

相关新闻

工业废气粉尘治理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商
方案设计 / 设备制造 / 施工安装 / 售后服务 / 环保检测